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0)
  • 资源 (58)
  • 收藏
  • 关注

空空如也

智能扫地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摘要:智能扫地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旨在于,通过科技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论文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扫地机器人模型机,并研究了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传感器探测生成栅格地图的智能扫地机器人全覆盖路径规划算法。经过研究现有智能扫地机器人的技术指标和功能特点,本文选择了航迹推测定位方法、栅格地图的地图建立方法和单元区域分割的路径规划方法。硬件上以STM32F103Z为微控制器,处理传感器系统提供的各类环境信息,根据既定算法驱动机器人按照规定的路径移动。软件上以传感器、电机的底层驱动为基础,以运算和数据处理为核心,以全覆盖路径生成为应用,完成智能扫地机器人既定功能。本文秉承易于操作、控制成本、提升效率三个出发点,着眼原理分析、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三个角度,沿着理论可行、功能实现、算法优化的顺序,就智能扫地机器人相关的传感器技术、室内定位技术、路径规划算法逐一进行了展开、描述和讨论。

2018-12-20

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四旋翼飞行器与普通飞行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故障率低和单位体积能够产生更大的升力等优点;而且四旋翼飞行器非常适合在狭小的空间内执行任务。因此,四旋翼飞行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了众多的科研人员,成为国内外新的研究热点。飞行控制器是四旋翼飞行器最核心的部分,飞行器通过飞行控制器与外界交互并做出反应,使得飞行器能够在没有外界操纵干预的情况下自主飞行。飞行控制器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飞行器的性能,因此研制高性能的飞行控制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飞行控制器的设计和研发涉及电子、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等多种学科,在技术上具有相当大的前沿性。本文首先介绍了四旋翼飞行器的课题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而又介绍了四旋翼飞行器的控制原理。随后又提出了四旋翼飞行器的数学模型,对四旋翼飞行器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介绍了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器件选型和电路设计两个部分。飞行控制系统的主控制器选用了STM32F103CB微控制器,传感器选用了ADXL345加速度计、L3G4200陀螺仪、HMC5883电子罗盘、BMP085气压计和HC-SR04超声波传感器。随后又介绍了STM32F103CB最小系统、传感器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的电路设计。再次详细介绍了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惯性导航系统的简介和分类、坐标系和姿态角定义以及姿态计算方法,最后设计了一套基于四元数和卡尔曼滤波的姿态检测系统。随后又介绍了PID控制算法并设计了一套基于改进的变参数PID控制算法的姿态控制系统。最后分别对四旋翼飞行器进行了硬件测试、姿态检测测试和姿态控制测试,测试证明该飞行控制器能够实现对四旋翼飞行器的稳定姿态控制,完成了指定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随后又指出了本飞行控制系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任务。

2018-12-20

基于STM32电力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STM32的低功耗、高性能的电力数据采集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软硬件设计。STM32内部包含丰富的功能模块,无需外扩芯片,系统即可利用STM32自带的ADC对输入信号进行多通道同步模数转换,利用灵活的静态存储器控制器FSMC扩展NAND FLASH存储数据,并利用STM32先进的标准通信接口实现基于MODBUS协议的RS485远程通信,克服了传统电力数据采集器受限于有限的存储空间和通信接口、精度不高、实时性差等缺点。实际运行表明,此系统采集电力数据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并且系统具有成本低、体积小、人机交互友好等优点。

2018-12-20

基于STM32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物联网建设的推动下,智能家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在分析智能家居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片机以及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方案,其主要特点在于功能实用、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易于安装。本课题主要完成了智能家居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配合外围器件组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硬件方面采用了ST公司的STM32F103ZET6作为系统的主控芯片,配合触摸屏、以太网芯片、GSM模块、烟雾传感器等器件进行PCB设计。PCB设计软件采用Protel DXP,分别设计各个模块的原理图,再将原理图导入PCB文件,合理布局PCB上的元件,合理布线,完成PCB设计。制板后完成元器件的焊接,进行上电调试,修改部分不合理电路,实现仿真器下载和串口ISP下载。软件方面使用ST公司官方提供的固件库进行底层驱动设计,实现串口、以太网、触摸屏等驱动程序;进行RT-Thread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编写上层应用软件,实现家庭电器、窗帘、照明的本地或远程控制,以及安全报警等基本智能家居功能。

2018-12-20

基于STM32单片机的高精度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

摘要:超声波测距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测量方式,应用非常广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高精度超声波测距方案。与传统单片机相比,STM32的主频和定时器的频率可以通过PLL倍频高达72MHz,高分辨率的定时器为高精度的测量提供了保证。超声波的发射使用定时器的PWM功能来驱动,回波信号的接收使用定时器的输入捕获功能,开始测距时,定时器的开启将同时启动PWM和输入捕获,完全消除了启动发射和启动计时之间的偏差,提高了测量精度。为使回波信号趋于稳定,设计了时间增益补偿电路(TGC),在等待回波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将放大器的增益值不断增大,通过实验获取不同距离需要设置的增益值,对应不同时间需要设置数字电位器的增量,并将该参数固化在单片机的FALSH中,在测距过程中,根据时间查询电位器增量表改变电位器阻值,实现回波信号的时间补偿,提高了测量的精度。为了在减小盲区的同时而不减小测量范围,设计了双比较器整形电路分别处理近、远距离的回波信号,近距离比较器可以有效屏蔽超声波衍射信号从而减小了测量盲区。传统的峰值检测方法大多通过硬件电路实现,设计较复杂,稳定性差。本文通过软件算法对回波信号进行峰值时间检测。不仅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度。经研究表明,该系统测量精度达到了lmm,盲区低至3cm,量程可达500cm。本系统在近距离测试时,系统的精度较理想,可作为停车时的倒车雷达使用,也可以用于液面检测(油箱液位),还可以用于自动门感应,机器人视觉识别等。如果多使用几个测距仪,将这些集成一个大系统,那么整个大系统可用于定位避障。

2018-12-20

基于微小型无人机的遥感信息获取关键技术综述

摘要:近年来,基于微小型无人机的遥感信息获取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领域。采用微小型无人机遥感信息平台获取农田作物信息,具有运行成本低、灵活性高以及获取数据实时快速等特点,是目前农田作物信息快速获取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精准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文主要对微小型无人机遥感技术平台的发展、遥感信息获取技术、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解析、以及微小型无人机遥感平台应用在作物信息监测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遥感信息获取与解析技术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受微小型无人机飞行稳定性和载荷量的限制,如何实时快速准确地调整机载遥感传感器的姿态使被测目标始终处于监测视野中,并实现图像信息的远距离获取与传输,以及如何处理和解析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图像是微小型无人机遥感技术能否被广泛应用在各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增强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高稳定性、遥感图像的精确获取及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高精度的图像后处理方法,对作物信息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大面积精准农业生产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2018-12-19

基于USB摄像头的数字图像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图像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在测量领域中形成的新的测量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从推广和拓展该项技术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由于图像传感器价格较高,图像处理算法复杂,在常规检测领域应用相对较少等情况,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群平台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了采用普通USB摄像头,构建适合于科学研究、工程测量以及教学实验使用的图像检测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技术,并进行了二维振动的实时图像检测等方面的探索。本课题设计了以基于USB协议的普通数字摄像头为图像传感器,以PC机为上位机的性价比较高的,适合实验推广使用的图像检测系统的硬件方案,并利用基于VFW的视频捕捉技术,建立了基于普通USB接口的数字摄像头的图像检测平台。根据本系统的特点,本文分析研究了摄像机标定方法,实现了本系统摄像机标定和畸变校正等工作,建立空间物体的实际位置与图像上点的对应关系。图像处理技术是本系统的重点。文中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图像处理算法,根据本课题的需要、设计使用了有针对性的处理算法。采用改进了流程的中值滤波方法提高了图像预处理的效率和实时性。采用基于颜色的阈值分割技术,实现彩色图像的分割,降低了对系统测量环境(如光照条件等)的要求,提高了系统的适应性。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增强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颜色色度的处理算法。根据系统的特点,采用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在图像上预测目标的位置,从而可以在图像中有目的性的搜索目标,大大降低了数据处理量,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效果比较明显。本课题以二维振动物体为具体研究对象,利用本课题研究的数字图像检测平台,研究了低频小振幅的二维振动的图像测量方法。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基于普通USB摄像头的数字图像检测平台结构简洁,性价比较高,对于拓展图像检测技术在常规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2018-12-19

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

摘要:汽车电磁兼容性(EMC)是保证整车及其各分系统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技术。随着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包括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EMC问题的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汽车技术发展的平均水平。日益增多的汽车电子产品,如循迹控制系统(TC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等等,使狭小的空间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因此不可避免地使电磁兼容问题更加复杂。尤其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驱动电动机、大功率器件等电气电子设备的增多、各种类型的电气电子设备集中布置以及整车的各种设备通过电气设备连接在一起,电磁波频率变化范围从数千赫兹到兆赫兹,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电磁环境,因此电磁兼容问题成为了汽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评估几乎都是通过暗室实测来完成的。而采用软件仿真设计日常电子产品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电磁兼容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而仿真预估又是发现关键问题、及时快速解决问题、减少设计成本、从而缩短开发周期的经济和有效的方法。预估对高频率现象更是不可或缺。基于上述情形,论文结合吉林省科技厅项目开展了汽车电磁兼容的仿真技术研究。对于汽车这样的复杂大系统,很难准确建立某种数学模型,而且建模过程中,只有采用有效的模型才能准确反映电磁兼容,因此采用系统学方法和优先考虑等效原则就显得尤为必要。大多数传统的分析方法直接采用系统的物理电路来划分,这样划分出来的结果往往很复杂。协同学理论告诉我们,各子系统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就整体环境而言,子系统间既协作配合又相互制约,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由各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或整体系统对外则表现为遵循共同规律,包括一定条件下的转变、演变和相互作用。在子系统中找出影响系统变化的控制因素并进行后期分析,从整体入手研究复杂系统的演化行为特点,根据理论推出简单有效的数学模型,把研究成果推广,基于协同学的思想去拓宽适用范围,从而为开辟理论适用的新领域提供现实、快捷、方便之路。协同学认为,慢驰豫参量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质及其发展。根据已知实测数据进行电路分析,基于计算电磁学,对增程式汽车电磁系统建立模型,并确立合理的研究模型对子系统进行研究;依据协同学原理选取电磁兼容性能指标(如敏感度等)来看作序参量,分析各子系统情况,以及整个系统相互关系,并且因此推出序参量方程来对汽车电磁兼容进行系统研究,最终掌握汽车电磁兼容研究的系统级技术,得到了研究汽车的电磁兼容问题的理论基础。增程式电动汽车在纯电动汽车的基础上使用了增程器,这使汽车的再续驶里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附加装置主要包括有发电机、内燃机(ICE)和油箱。很显然,电磁兼容环境更加复杂,既涉及永磁同步电机启动的电磁兼容问题,又必须考虑在续驶里程不足时的点火开关的电磁兼容问题。论文对增程式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动机和增程器发动机点火开关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基于慢驰豫变量方法的研究及仿真计算,找出影响电动机电磁干扰的慢驰豫变量,并对瞬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如电动机启动瞬间情况,建立相应的电机电磁场数学模型,该模型中包含电磁兼容中的三要素,即敏感设备、干扰源、传输路径。对于同一敏感设备,对比电磁干扰值与敏感度阈值大小判断是否电磁兼容。根据前面介绍的协同学理论,可以很容易的选取序参量,不容置疑地要选取磁场能量密度wm。对增程器发动机点火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初级回路的电流是影响发动机对外干扰的重要因素,将其做为慢驰豫变量进行研究,同时建立了发动机次级回路的等效模型;其次,通过对点火火花电流的仿真,从中得到抑制其对外电磁干扰的若干方法;对增程式电动汽车DC/AC逆变器及传输线束进行电磁兼容研究,运用协同学理论及相关计算方法,对影响电源系统和传输线束电磁兼容性的相关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及仿真计算。从介绍逆变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入手,分析DC/AC逆变器电磁辐射源,并建立了各辐射源的模型,得出仿真图像,进一步分析它们的辐射情况。对传输线束串扰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三导体传输线(适用多导体)串扰模型。基于协同学理论,针对无损耗多导体传输线建立了串扰计算模型,分析了负载阻抗与导线特征阻抗之间的关系;对均匀及非均匀介质传输线两种情况,根据推导的多导体传输线串扰公式求解出导线近端及远端的串扰值。与EMC studio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利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电磁兼容预测及计算,开发出一套有效的电动汽车增程式动力系统电磁兼容性预测软件,同时给出了相关电磁干扰抑制措施,与实测数据相对比后,研究结果说明通过仿真预测能够解决汽车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协同学理论可以应用到汽车电磁兼容范畴,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2018-12-19

GPS接收机及其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目前,GPS已被应用于军事、航海、航空、测量、交通、勘测等几乎一切与位置、速度、时间有关的人类活动中。自从GPS系统建立以来,世界上对于GPS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普及,我国在该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针对国内外GPS接收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对几个重要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不完整星座的定位算法、接收机定位的完好性算法、接收机应用的电磁兼容设计、嵌入式GPS接收机的设计技术等等,并在以上各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中,给出了比较新颖和实用的算法和设计,取得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针对GPS系统不完整星座条件下,GPS接收机无法定位的情况,研究了利用高度估计算法辅助接收机定位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度辅助定位的改进算法。该算法通过对高度的加权估计增加定位方程组中的已知信息,进而将方程组扩充为可求解的状态。同时,提出接收机时钟偏差模型辅助接收机定位方法,这一方法基于健康钟差解算值建立时钟偏差模型,将用模型预测的钟差引入GPS观测方程中,可以辅助GPS接收机进行短时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辅助方法短时间内可以使GPS接收机继续给出定位信息,从而提高了GPS接收机导航定位的可用性。2.对卫星故障检测与隔离的RAIM算法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广泛研究的RAIM算法中的问题,提出了基于MCMC粒子滤波的接收机自主完好性监测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有效地检测与隔离故障卫星,解决了非高斯测量噪声环境下检测性能下降的问题。3.针对我国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系统的现状以及现代各种船载电气、电子设备日益突出的电磁兼容问题。设计了用于船舶安全监控的船载终端系统,并分析了系统中造成电磁干扰的因素和电磁干扰的传递方式,针对终端现场实际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船载终端系统设计的EMC优化措施,通过了专业电磁兼容检测机构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船载终端系统长期工作稳定、可靠。4.针对自主设计的船载终端系统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NemeriX公司GPS芯片组的GPS接收机。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整体设计合理,定位性能和指标完全可以满足SPS用户的需要。从中获得的数字中频GPS信号可为后续GPS信号处理的研究提供前提和基础。同时,研究了嵌入式GPS接收机配置方案和优化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到导航研究所研究的基于FPGA的GNSS接收机设计中。

2018-12-19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新式电子产品尤其是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市场上。手机产品的推陈出新速度尤其迅速,每部新购手机都附带一个充电器,用户每换一次手机,意味着旧的充电器基本要被废弃。大量旧充电器废弃后的处理也会增加对环境造成更重的负担。其中关键问题是充电器不具备通用性,甚至相同品牌的不同产品所使用的充电器都是不一样的,对使用者而言,携带及充电都不是很方便。手机的无线充电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将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减少了充电器的重复资源浪费。从用户使用和技术推广角度来看,兼容性决定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前景,Qi标准(目前全球首个无线充电标准)旨在保证不同品牌间的兼容性。电磁感应技术是此标准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应用到的技术。在发射端将电流转化为电磁能向接收端(手机端)发射,而手机端接收来自发射端的电磁能,把磁能转变为电流再经过滤波整流得到稳定的直流为手机充电。制定此标准可以使无线充电有可遵循的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如果无线充电器满足此规范,那么所有满足此规范要求的手机产品都可以在这个充电器上充电。这里我们重点提到的是电磁感应技术,此技术比其它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更高效,更安全。此无线充电标准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性能,接口和法规。此三方面的要求对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提供了统一标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介绍三种无线充电技术,它们分别是以电磁感应,无线电波和电磁共振的方式来实现无线充电的。其中本文重点研究了以电磁感应为方式的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和基本实现方案。并同时研究了影响无线充电效率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的方法,其中列出了影响效率的各种因素,研究分析了线圈的定位方式。本文还给出了无线充电的控制的相关电路方案,包括手机端和充电端的控制要求,流程等。本文为手机项目集成无线充电功能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无线充电手机项目的预研开发以及测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2018-12-19

光伏发电用DC-DC变换器的研究

摘要: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使得光伏发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已成为新能源利用的主流之一。当前,随着太阳能电池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发电不断向大功率、高效率、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伴随的对系统关键平衡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针对系统关键平衡设备中的DC/DC变换器展开研究,总结了应用于系统中的常用拓扑和各自使用范围;探讨了应用软开关技术、三电平技术于系统中的必要性;详细分析了Buck-Boost三电平电路和ZVZCS Boost电路并提出了一种升压型移相全桥ZVZCS DC/DC变换器电路。为使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输出,给出了几种基于DC/DC变换器的最大功率跟踪算法并分析了各自优缺点和适宜采用的场合。从系统安全性考虑,对DC/DC变换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初步设计。在文章的最后,采用软开关DC/DC变换器电路,构建了蓄电池充电控制器系统和无变压器联网逆变器系

2018-12-19

电磁兼容仿真建模技术研究

摘要:电磁兼容数值仿真需要建立电子设备的仿真模型,但是实际电子设备模型比较复杂,包括有大量的微小结构,如各种安装凸台、凹槽等。如果按照实际的模型建立仿真模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复杂的模型会使计算量急剧的增加,过于复杂的模型也会导致网格的畸变,导致错误的仿真结果。因此在电磁兼容仿真建模过程中,必须对电子设备的仿真模型加以简化或等效处理。为此,本文根据不同的结构提出了三种模型处理方法,即基于零件类型的模型处理方法、基于微扰理论的微小模型处理方法和基于转移阻抗的缝隙等效建模方法。该方法的使用有效的解决了建模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如微小结构如何合理简化,缝隙如何等效建模等。通过使用这种模型处理方法,仿真的建模速度及数值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论文首先介绍了电子设备中典型的干扰源及其建模方法,然后对电子设备的电磁特征做了研究,针对不同结构的电磁特征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处理方法,并通过仿真案例验证了这种模型处理的准确性。最后,论文介绍了这种模型处理方法在“电子设备结构优化设计支撑软件”中的应用

2018-12-19

PCB传输线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特性研究

摘要:电磁兼容(EMC)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面和工程技术面相当广,直接应用的相关知识有电磁场理论、电磁测量、电工原理、电子技术、信号分析、自动控制、机械构造、生物医学、材料及工艺等,同时电磁兼容所研究的问题也有着较高的学科交叉性和复杂性。因此,研究电磁兼容对提高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能力和改善人类生活的电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中的高频谐波所带来的电磁兼容问题愈加突出,不仅影响PCB的电磁兼容(EMC)性能,而且影响整个产品的成本。在印刷电路板投入批量生产前,通过计算机仿真的方法来发现PCB板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把产品的电磁兼容问题解决在产品定型之前,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场的方法,并结合几种商用软件对PCB中的电磁干扰带来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进行仿真预测。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PCB电磁兼容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阐明了在PCB中的电磁干扰本质和电磁干扰条件,分析了PCB中两种主要的辐射干扰,以及抑制干扰的措施。其次,对PCB中高频干扰所带来的电磁兼容性问题进行场仿真分析。采用软件Protel99SE和Ansoft Designer2.2相结合得到PCB的电流图和EM(Electric&Magnetic;)近场分布图。根据电流图和EM近场图,分析改进PCB设计,以获得更好电磁兼容性能的产品。在文章的最后对整篇文章做了总结,概述主要的研究工作。

2018-12-19

DCDC转换器工作原理及用途

1车载DCDC转换器产品简介 1.1 JN-S系列电气全隔离DCDC直流转换器 1.1.1 JN-S系列转换器主要技术指标及客户 1.1.2 JN-S系列转换器其他主要参数及功能 1.1.3 JN-S系列转换器的其他技术参数

2018-12-18

DCDC电路原理

DC-DC是英语直流变直流的缩写,所以DC-DC电路是某直流电源转变为不同电压值的电路。DC-DC是开关电源技术的一个分支,开关电源技术包括AC-DC、DC-DC两ff个分支。DC-DC电路按功能分为:

2018-12-18

抑制开关电源纹波的5种方法

 根据开关电源的公式,电感内电流波动大小和电感值成反比,输出纹波和输出电容值成反比。所以加大电感值和输出电容值可以减小纹波

2018-12-18

纹波测试方法

开关电源的输出端存在差模和共模两种噪声,同时,测量纹波噪声时容易受到环境中随机噪声及电源辐射噪声的影响。因此,为了客观地测量开关电源输出的纹波一噪声,业内通常采用平行线测试法和双绞线测试法。邮电部推荐的双绞线测试法如图(1)所示;贝尔实验室推荐的针对半砖铝基板系列模块的平行线测试法如图(2)所示。

2018-12-18

通讯电源为什么是-48伏

通信电源为什么是-48V 这里面包含2 个意思 (1) 极性为何是负电源(也就是正接地)? (2) 电压为何为-48V(-36~ -72V)?

2018-12-18

电源入门教程

内容: • 简单稳压电源设计 • TL431简介 • 提高性能电源设计 • 电流源 • 开关稳压电源原理

2018-12-18

电源基础知识介绍

简介 开关电源的原理 开关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电源基本指标测试

2018-12-18

HFSS电磁仿真设计应用详解-李明洋-超清彩图pdf

图片是彩图,文字跟原文档一样清晰,比扫描文档好太多,这是我在网上能找到的最清晰文档了,值得拥有。

2019-01-07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分析-伯格著-高清pdf

166M大小的高清扫描文档,我在网上能找到的最清晰好用的文档了,书籍通常很难找到原文档,而清晰的扫描文档是首选。

2018-12-29

基于WiFi与Android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提升,智能家居已经在从实验室走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家居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以后人们生活的助手,智能家居概念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几年,但如今仍未大规模普及,似乎还没有那么智能,人们多数还停留在以前的生活方式中。由于发展需要时间的积累,所以智能家居如今还没有普及。因而,本文通过把WiFi无线通信技术和Android技术结合起来并利用现有的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家居监控系统。重点研究了在Android平台下利用WiFi无线通信技术构建多个WiFi无线通信模块终端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且根据系统功能需要编写了一款手机APP,打开应用软件可以实时观看到USB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并能通过手机界面实现对舵机云台和电动窗帘的控制。另外,本系统不仅能通过局域网控制各种家用设备,而且将本系统通过接入家用路由器无线信号,还可以实现家居系统的远程监控功能。 首先,本文将对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进程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根据目前智能家居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行业现状拟定本文的设计任务,然后由设计任务设计出一套现实可行的智能家居无线监控系统的方案,根据系统的功能,对系统总体架构及各部分的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进行详细说明。 其次,设计系统各硬件模块。将详细介绍系统的总体硬件构成,然后对各部分硬件模块会单独介绍并详细说明各个模块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STM32F105为核心的下位机处理器模块设计、AR9331 WiFi芯片为核心的WiFi通信模块的设计以及TP-LINK WR890N家用路由器的设置三个方面的内容。 再次,设计系统下位机软件,主要包括STM32F105处理器的程序设计和AR9331WiFi无线通信模块的软件配置两个部分.STM32F105处理器程序主要在keil软件平台下进行编写,根据下位机功能的需要编写相应的软件:AR9331 WiFi无线通信模块是在其核心芯片上移植OpenWrt通信平台,根据功能需要添加相应的软件包,从而实现AR9331WiFi无线通信模块数据的转发功能。 最后,在eclipse软件平台下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首先是根据应用软件功能的需要进行机客户端的U1界面的设计,其次是单个功能的程序实现,包括各个功能的实现思路及步骤。 经过验证,在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通过安装到手机上的应用软件,用户能够实现对家电设备的实时远程监控,本系统使用方便,性能稳定,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

2018-12-29

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

人险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智能人脸识别软件技术对新时期的反恐和综合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人脸识别系统以人的脸像作为识别身份的媒介,采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抓住人脸的轮廓特征和局部细节特征,研究匹配和识别方法。目前已经在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模式识别领域中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人脸识别方法主要分两类:基于整体特征的方法和基于特征分析的方法。本文采用基于整体的特征脸方法(PCA),并以人脸识别为目标,以基于PCA的人脸识别方法为重点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和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1)介绍人脸识别的研究背景、意义,比较分析当前常用的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 (2)人脸识别的关键问题是人脸的检测和人脸特征的提取,所以本文利用人脸的肤色信息,实现了人脸的检测与定位。采用基于肤色模型的方法,先检测出人脸的一个大致区域,再进行眼睛、嘴巴等的定位,最后得到人脸的精确位置。系统测试过程中发现,基于肤色模型的人脸检测对正面人脸的检测效果较好,而对多尺度检测的能力较弱并且对光线的变化敏感。 (3)比较深入的分析了PCA人脸识别方法的原理,并对PCA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特征值选择和距离准则问题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基于PCA算法的人脸识别。 PCA方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用低维特征向量来表示原始样本信息,但是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使得PCA方法在特征值提取的计算量和时间上的花费都很大,所以本文对PCA的一种改进方法2DPCA也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二者的性能,2DPCA识别时间更短,识别率更高。

2018-12-29

基于STM32智能家居的无线网关设计与实现

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带动着人们更加渴望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作为当今产业大热门的智能家居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很多科技公司纷纷开发出自己的产品.不过由于浮夸的宣传,不合理的定位和高品的价格,导致了消费者纷纷对智能家居产品望而却步,行业呈现出叫好不叫卖的现象,鉴于此种情况,本文定位于智能家居中低端产业,开发设计出一款简单实用、价格低廉的智能家居控制网关系统,目的是在于让普通人也可以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 该网关系统综合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控制网关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实现对家居环境远程监测的目的. 在硬件方面,该控制网关系统采用以单片机为硬件控制平台,以供电模块、时钟模块、EEPROM模块等众多外围电路模块为输助,结合ZigBee与WiFi无线通讯技术,完成对智能家居网关系统的搭建工作,该网关系统的单片机采用功能强大、价格低廉基于ARM 32位CortexMLM3的STM32F103RCT6,它主要负责对家居环境的任务调度,智能控制:ZigBee部分采用主芯片为CC2530的无线通信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协调器和终端节点,终葡节点除了通信部分,还包括温湿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烟感传感器符部分,它负责完成对数据的采集、打包和发送工作,协调器则负责把终端节点发送的数据进行重新打包然后通过串口传送给主控模块:WiFi部分采用的是价格低廉、功能实用的ESP8266 WiFi通信模块,该模块有三种工作模式:STA.AP和STA/AP,使得WiFi部分兼具连接热点和发送热点两种功能,该模块负责智能家居控制单元和外界通信的工作,它通过串口和控制单元通信,然后通过WiFi网络发送接收信息. 在软件方面,控制网关采用以Keil和IAR为开发环境,以uCIOS-I操作系统为程序运行环境,结合C语言及少量汇编语言,共同完成系统的软件控制工作.Keil和IAR作为开发环境可以进行程序检测、烧录等辅助工作,大大减轻了工作量:uCOS-11操作系统短小精炼、功能强大的特点,使得硬件资源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有助于节约成本,同时也让控制网关系统可以实时多任务执行,增强了系统功能:此外充分合理利用了网络库函数资源,大大节约了学习与开发进度.

2018-12-29

基于LBP算法的人脸识别研究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研究了人脸在不同光照、不同表情下的特征提取与识别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可靠性验证. 针对LBP算法提取人脸图像的表情特征信息时会丢失特殊的特征信息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多重局部二值模式的人脸表情识别方法(Multiple Local Binary Patterns,MILBP),该方法在保持LBP算法优点的前提下,通过增加一位二值编码,利用中心像素点作用以及邻域像素点灰度值之间的关系,得出特征向量图. 实验结果表明MLBP算法比LBP算法描述的表情纹理图像更加均匀,且识别率约提高10%. 针对人脸表情图像进行纹理特征提取时的模块大小划分问题,本文提出将MLBP算法与Harr小波分解相结合,该方法首先将表情图像进行Har小波分解,得到四幅不同频率的子图像,然后对其中三幅图像进行MLBP特征提取,并将得到的特征值串联形成表情图像的特征向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MLBP方法直接提取表情特征所产生的特征向量的维数减少了25%,特征提取和识别的速率提高了,其中识别率约提高了9%. 人脸识别研究中的识别率容易受光照强度的影响,针对MLBP算法在光照变化时具有旋转不变性,以及Gabor小波能提供空间位置、空间频率的特性,本文提出了多重局部Gabor二值模式方法(Multiple Local Gabor Binary Pattern,M LGBP),该方法先对人脸图像使用Gabor小波进行变换处理,保留受光照影响较小的高频部分,然后再采用MLBP算法对Gabor提取后的图像采用分块编码,最后得到联合直方图序列,获得丰富的局部特征信息,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算法有效的降低了光照对识别率的影响,提高了光照不均匀时的人险识别率,且在特征提取方面比Gabor等算法更加有效.

2018-12-29

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中关键技术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其他特征识别技术相比具有接受性强和资源占用率低等优势,而且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方式上可以采取主动或被动形式,十分灵活方便。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在现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如国家机要部门、银行、医院和一些军工重点单位等。尤其是近些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大量地人脸识别算法,这其中的许多算法已经在人脸识别准确性上达到了相当精确的程度。 但是现实环境中,人脸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和复杂性,极易受到各种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如年龄因素、姿态变化,光照问题、遮挡问题等,都会给识别认证工作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正因如此,在已经提出的人脸识别算法中,还没有一个算法可以完全、彻底地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所以现有的人脸识别算法还无法完全达到商业应用的标准。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精度、完善和增强算法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提高算法运算的实效性,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针对当前基于图像的人脸识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入手,对人脸识别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总结出现有人脸识别算法应对各种问题的优点与劣势,采取优势互补的原则提出了新的算法来解决识别过程中的难题。通过从理论上的认证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两个方面,证实了提出的算法较原有的同类型算法在精确度和鲁棒性上都有所提升。具体工作如下:对人脸识别中局部特征提取技术的修改,许多识别算法中采用的是传统的局部特征提取方法,这些方法所提取出的人脸局部特征信息都不是很完整,这就造成了算法的识别精确度不是十分理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图像的分块完整局部二元模式的人脸识别算法,算法中采用的完整局部二元模式能够提取出更加完整地人脸图像信息,同时采取分块模式能够使图像的细节部分被更有效地提取和利用,从而提升了算法的识别精度:同时使用原始图像的低频图像,就使得算法在识别精确度和运行效率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兼顾。此外,针对待识别人脸图像中的存在噪声问题,本文还提出了一种韦伯完整局部二元模式。算法采用该模式进行识别时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的影响,还能进一

2018-12-29

基于小波分析的指纹识别系统预处理的算法研究

指纹因其唯一性和终生不变性成为目前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研究对象,指纹识别技术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成为最流行、最方便、最可靠的个人身份认证技术之一,因此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研制成为现代信息安全的迫切需要,指纹预处理算法是指纹识别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自动指纹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论文综述了国内外现在指纹识别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总结了指纹识别系统的原理和一般方法,其中包括指纹图像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匹配,从宏观上把握了指纹识别的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了指纹图像预处理环节:指纹图像的噪声滤波处理、二值化和细化,这其中指纹图像的噪声滤波处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图像噪声的特点,总结了图像去噪的方法和步骤。并结合本文主要研究的小波域去噪方法,对指纹图像在小波域上进行了噪声分析。2、着重分析了Gabor滤波器在指纹图像去噪中的应用。针对传统Gabor滤波方法对于纹理不均匀的指纹图像无能为力的情况,本文对Gabor滤波器的一些参数进行了改进。3.对于近年来信号滤波领域迅速发展的小波滤

2018-12-29

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学生考勤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而很多高校还在使用人工方式统计和管理学生考勤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方式逐渐显现出效率低下、准确性差等弊端。结合网络信息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思想,根据华北电力大学学生管理的特点,现设计了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是集课堂考勤、图书馆登到、实验室登到、学生宿舍登到等功能于一体的学生考勤管理系统。通过本系统,我们可以做到学生考勤信息的规范管理、准确统计、快速查询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考勤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对使用对象(教务处领导、学生辅导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走访和调查,完成了学生考勤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为后续的开发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降低了开发风险,保证了系统的质量。本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指纹识别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套完善的系统。该学生考勤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学生日常考勤子系统和学生考勤管理子系统。其中学生日常考勤子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日常学生考勤、学生指纹信息采集、指纹仪设置等。学生考勤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考勤记录的查询、统计、及考勤规则的设置等工作。该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管理、教室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课程表信息管理、管理员信息管理等。通过本系统,实现了对高校学生日常考勤信息的全面准确的管理。 本系统采用目前比较流行、成熟的.Net企业级应用体系架构,使用高效、稳定的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及灵活的系统扩展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

2018-12-29

基于深度学习的暴力检测及人脸识别方法研究

随着“平安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安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间 题,税频监控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提供采集存储功能,这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其智能化的需求。要实现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亟需解决:(1)如何快速发现监控视频中的异常行为,及时给出警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报和漏报现象;(2)如何在多种不利因素下(如羊样本,低分辨率)对可疑目标进行准确的识别分析:(3)在海量数据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视频分析系统的实时性及准确性。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为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对上述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如下: 1,针对监控视频中的异常行为尤其是暴力打斗行为难以准确快速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卷积深度网络的暴力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大量带标签的视频数握进行有监督的学习,通过将传统二维卷积核扩展为三维来提取视颈中的运动信息,然后综合利用视频的空间信息及运动信息来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实现对监控视须中暴力打斗的检测。由于深层模型端到端学习的特性,所以不需要设计复杂的手工特征来描述运动信息,从而降低了任务的复杂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单一场景以及人群密集环境下都可以对暴力打斗行为进行准确识别。 2.针对人脸图像在单训练样本下难以被准确识别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网络(Kernel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Setworks,KPCANet)模型的二阶段投票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在不使用额外样本数据的情况下,利用非监督深层模型KPCANet对分块后的人脸图像进行训练并利用KPCA学习得到的波器进行特征提取,从而保证了提取的特征对光照及遮挡的鲁棒性,同时也消除了人脸局部形变对识别率的影响。本文通过投票的方法融合每一个分块的预测值来得到最后的识别结果,对于单次投票结果不唯一的情况,本文采取了二阶段的投票方法,通过扩大每一块的预测候选集,并对不同的区域赋子不同的权值来得出最后的结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四个公开人脸数据集上都取得了优异的表现,算法准确率优于使用了额外数据集的通用方法,尤其是在非限制人脸数据集LFW-a上,本文提出的方法比sVDL和LGR方法准确率提升了约15%.

2018-12-28

基于不变性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研究

作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人脸识别因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正在成为国内外顶级研究机构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统计学习、认知学及心理学等众多相关学科领域研究发展地不断深入,人脸识别技术将成为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尽管以人脸图像的表观特征为基础的二维人脸识别技术已有十余年的研究历史,但是仍存在许多志而未决的问题,制约了识别准确率的有效提高,尤其是存在大的光照、娶态和表情变化时,二维人脸识别算法准确率的下降更为显著。 随着三维数字获取设备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组织和机构致力于使用三维数据辅助人脸识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有较大的姿态、光照和表情变化影响时,基于形状特征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变化数据的影响。高效地提取三维人脸表面不变性特征是人脸识别准确率提高的核心和关键。一个“好”的辨别特征能够有效地描述某个个体面部区别于大众的细节特征. 为实现准确高效的人脸识别打下基础。本文在对三维人脸数据进行细致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三维人脸表面特征描述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结合基于三维人脸图像的表面形状特征及统计学习理论提取具有不变性的辨别特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三维人脸预处理及区域分割方法首先通过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对应关系粗略地提取人脸表面区域,运用三维人脸模型的对称轮廓线检测鼻尖点,去除人脸区域之外的杂乱数据。姿态校正和基于轴角描述的匹配对齐将三维人脸表面数据置于统一的坐标框架中.形状索引描述结合面部几何约束分割人脸表面主要器官区域。本文提出的三维人脸自动预处理方法有助于后续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算法的实现,既提高了算法的计算效率,又改善了原始输入的三维人脸数据的质量. 2,提出了三种三维人脸表面特征描述方法 1)提出了一种基于弯曲不变量的三维人脸表面描述子,用于包含表情变化的三维人险识别。人脸表面的表情变换视为非刚性变换,经验研究显示面部表情可视为等距形变,因此引入弯曲不变量用来构建一个人脸表面的签名。此法在采样点集上使用等距映射算法(ISOMAP)将由表情引起的非刚性形变变换为刚性形变,再在全集点上进行内插。实验结果显示基于弯曲不变量的三维人脸表面特征描述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包含大表情变化的三维人脸数据的识别性能,克服面部存在表情变化造成的人脸表面变形问题;

2018-12-28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人脸识别方法

本文的视频人脸检测识别方法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在给出一段视频文件以及这个视频文件的字幕和剧本之后,可以自动的对视频中的人物进行检测和识别,不需要任何的训练样本。视频人脸检测识别方法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字幕剧本融合部分,人脸检测部分,样本集自动生成部分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部分。本文将深度学习算法引入到了视频人脸识别中来,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视频人脸的识别要求算法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并且能够保证一定的实时性,本文的实验与分析表明,深度学习算法具备这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从深度学习算法特性的角度来说,深度学习算法最大的缺点就是构造深度模型需要大量的样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然而本文所设计的基于视频的人脸检测模块可以轻松的产生数万、数十万的样本,从而满足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大样本集要求。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人脸识别部分是整个系统的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经历了视频人脸的检测部分之后,虽然视频人脸集合中人脸的纯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依然会存在一些杂质,因此必须通过识别模块来进一步的过滤掉人脸集合中的杂质;二,通过视频所得到的帧文件中,经常会出现多张人脸同时出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视频人脸的检测部分是无法将说话者与人脸进行对应的,必须通过识别模块才能区分出一个帧中的多个人脸。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人脸识别部分主要包含三个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深度学习模块和识别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主要由数据整合和构造数据立方体两个部分组成。深度学习模块通过两个具体过程来实现:RBM调节和深度模型的反馈微调。RBM的调节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各个层间的调节过程,以这种方式来初始化整个深度模型的系统权值,而深度模型的反馈微调,首先进行自下而上的识别模型转换,然后再进行自上而下的生成模型转换,最后通过不同层次之间的不断调节,使生成模型可以重构出具有较低误差的原样本,这样就得到了此样本的本质特征,即深度模型的最高抽象表示形式。经过深度学习模型的处理,可以得到降维之后的样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识别模块,本文中所采用的识别方法是人工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

2018-12-28

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跟踪和人脸识别的研究

计算机视觉通常是指计算机通过控制和应用传感器等设备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获取的过程,然后对获取的视觉信息进行后期加工,包括表示、压缩、分析、处理、储存等,进而实现人类视觉所具有的“看”的功能。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促成了计算机视觉系统的出现,同时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视觉化、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和军事等领域,计算机视觉技术已经成为各国研究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对计算机视觉系统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图像的人体检测跟踪和人脸识别是当今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它在图像处理、智能监控、智能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人体检测跟踪和人脸识别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有如下四个方面:在人体检测方面,图像中复杂背景的变化对人体检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比如产生空洞或者噪声,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二次连通域处理的人体检测方法,算法采用三帧差法提取运动目标,在得到二值图像后,运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对二值图像进行膨胀腐蚀处理,接着利用四方向连接法和连通域三次扫描标记法去除空洞并连接断开的区域,最后利用HOG特征训练分类器来识别运动目标是否是人体。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是,本文采用的四方向连接和连通域三次扫描标记法对于运动目标存在的空洞弥补效果更好,可以更加准确的连接断开区域,该方法对运动物体所在的环境没有约束,计算量较小,准确性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对于背景有一定鲁棒性的人体检测方法。 在人体跟踪方面,经典的Meanshift算法被广泛的用于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但是当背景扰动的时候会使跟踪的准确性降低,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改进Meanshift的人体跟踪方法,算法通过判别跟踪区域是背景区域或前景区域来设置权重系数,进而实现定位更加准确的运动人体跟踪。与现有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减少了背景区域的计算量,同时将跟踪区域精确到运动人体,结合卡尔曼滤波器来预测运动人体下一步的方向,使得跟踪效果更好。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方法相比传统Meanshift算法在准确度上要更加出色. 在光照预处理方面,由于光照对于人脸识别有重要的影响,比如高光、低光、单侧光等都会导致人脸识别率降低、误识率升高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高斯差分滤波光照预处理方法,通过改变高斯差分滤波器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参

2018-12-28

人脸识别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自动人脸识别(AFR)研究试图赋予计算机根据面孔辨别人物身份的能力。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角度看.AFR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图像模式分析、理解与分类计算问题,涉及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人机交互,图形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同时,作为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之一的AFR技术则在公共安全、信息安全、金融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AFR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最好的AFR系统在理想情况下已经能够取得可以接受的识别性能。但测试和实践经验表明:非理想条件下的人脸识别技术还远未成熟!要开发出真正鲁棒、实用的AFR应用系统还需要解决大量的关键问题,尤其需要研究:(1)作为识别必要前提条件的面部关键特征精确定位问题; (2)高效的人脸描述特征及其相应的高精度核心识别算法;(3)如何提高AFR系统对不可避免的配准错误的鲁棒性问题。另外,对开发鲁棒实用的AFR系统而言,研究应用系统设计层面的诸多工程技术问题同样至关重要。以设计开发鲁棒、实用的AFR系统为目标,本文重点探讨了人脸识别中的上述关键问题。本论文的主要贡献总结如下: 1,全面综述了人脸识别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人脸识别研究国内外综述文章最晚也是2000年发表的,实际综述内容大多是1999年前的文献情况。本文给出的AFR综述首先探讨了AFR的一般计算模型,并按照AFR发展特点,将AFR研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对每个阶段研究的特点以及代表性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总结,并从面部特征自动定位、人脸表示模型、分类和识别算法三个角度对人脸识别领域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主要的人脸识别评测,对人脸识别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此外,还总结了现有的主要商业人脸识别系统以及主要的公共人脸图像库的情况。最后讨论了人脸识别领域目前仍然面临的主要开放问题并简单分析了AFR领域的主要技术趋势。 2,研究了特征精确配准问题,提出了局部纹理约束表观模型LTC-AAM

2018-12-28

基于Android的WIFI室内定位技术研究

随着人们对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需求日益增大,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定位技术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人们在室外广泛使用目前较成熟的GPS,A-GPS等定位系统进行定位,但是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这些技术的定位精度不高,不能满足室内定位的需求。WIFI网络具有通信快速、部署方便的特点,它在室内场所广受欢迎.Android系统从几年前发布以来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不断升高,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时Android移动终端自身具备WIFI无线连接功能。指纹定位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减小了对室内难以精确定义的信号传播模型的依赖性,成为定位技术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基于此,本课题重点研究并改进指纹定位算法,设计实现基于Android的WIFI室内定位系统。 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了当前国内外WIFI室内指纹定位技术的研究现状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介绍分析,包括WIF1无线通信技术,室内无线定位技术以及位置指纹定位技术,并根据室内WIFI指纹定位技术的特征对定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其次,根据前面提到的定位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介绍了对应的解决方案。分析与研究了几种典型的指纹定位算法,包括最近邻法(NN).K近邻法(KNN)、K加权近邻法(WKNN),并提出算法的改进方案,使用MATLAB软件进行算法的仿真分析,寻求其中的最佳参数值以及定位性能差异。通过分析几种算法的性能仿真结果,拟定了基于最强AP法的改进算法作为定位系统采纳的算法。 然后,通过对基于Android的WIFI室内定位系统的需求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 的WIF1室内定位系统设计方案。接着介绍了定位系统软件开发环境,并设计了定位系统总体架构,以及定位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在各项设计确定以后,采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定位系统的各项功能。 最后,搭建了WIFI室内定位实验环境,使用完成的室内定位系统结合硬件资源,在实验环境下,进行离线阶段创建数据库以及在线阶段的定位测试,并记录呈现在定位客户端上定位结果,分析对应的定位性能.

2018-12-28

YDT 3168-2016 公众无线局域网设备射频指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在2400MHz~2483.5MHz、5150MHz~5350MHz和5725MHz~5850MHz频段公众无线局域网设备的射频指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包括最大等效全向辐射功率、最大等效全向功率谱密度、频率容限、杂散发射等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众无线局域网设备中的无线AP类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YD/T 2950-2015 SGHz无线接入系统动态频率选择(DFS)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2018-12-26

基于STM32的永磁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及其在绕线机上的应用

在企业不断追求产品质量和产能的前提下,作为工业设备中的控制驱动元件的主要生产设备绕线机特别是具有较高自动化水平的绕线机很受市场的青睐。而绕线机的主轴驱动电机,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磁性材料及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步转向采用闭环控制的伺服电机、水磁无刷直流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而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既有交流异步电机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及维护方便等特点,又有效率高、调速范围宽及控制简单等优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将发展成为自动绕线机主轴驱动电机的主流方案。 本文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的结构,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根据绕线机的应用需求,本着降低控制器的成本并且能满足绕线机的性能,设计实现了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微控制器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在分析无刷直流电机的特性及工作原理基础上建立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2)分析了微控制器STM32芯片的结构特点,针对电机控制的要求,着重论述了芯片的系统初始化模块、霍尔传感器接口模块和PMM驱动模块; (3)介绍了自动绕线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绕线机主轴马达的控制方案; (4)设计了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TM32芯片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先把硬件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后特别论述了几个关键模块的电路设计。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根据绕线机的动静态性能要求,主要完成了位置、速度、电流三闭环PID控制策略; (5)建立了STM32开发板,对控制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调试。

2018-12-24

基于STM32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设计

随着工业和办公自动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现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监测信息也越来越多,整个控制网络变得越来越臃肿,这需要工业控制系统对地域、开发难度、负载容量等问题进行更多的权衡和考虑。因此,工业远程控制系统对现场控制器的综合性能特别是网络性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使得现场控制器不仅要实现本地现场控制,而且还要能实现网络信息传输功能,以此来实现对现场设备工作参数的远程监控。基于嵌入式网络控制器的网络控制系统可以满足现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这一需求,是一种新型的便捷、可靠的远程控制解决方案。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嵌入式网络控制器。论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整体结构,然后对网络控制器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设计。该网络控制器硬件平台采用微控制器外接网络物理层PHY芯片的设计方案,实现了自适应101100Mbs的网络通信。网络控制器采用低价位、高性能的微控制器STM32F107作为主控芯片,并根据功能要求详细设计了外围电路,包括:存储电路、1/0控制电路、以太网接口电路、电源电路。软件部分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uC/OS-11作为软件运行的平台,增强了网络控制器的实时响应能力,并移植了网络通信协议找LWIP实现网络通信功能。为了实现对网络控制器的IP地址、子网掩码、端口号等数据进行快速便捷的配置,本设计基于控制器STM32F107自带的USB OTG功能,编写了USB驱动程序。最后根据网络控制器的功能要求,完成了基于LC/OS-1I操作系统的多任务软件的设计,包括任务的划分、任务优先级的设置、用户中断任务设计以及网络通讯任务设计。 本文最后设计了简易网络监控软件,并对网络控制器的网络通信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网络控制器网络通讯稳定、实时性好,基本实现了网络控制器的网络远程控制功能。

2018-12-24

基于STM32的工程车辆远程监控系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车辆应用于建筑施工、路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大量工程车辆遍布全国各地的现状给工程车辆租赁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车辆监管难题,例如车辆信贷危机、车辆丢失等。针对工程车辆难以远程监管的问题,本论文研制了一种基于STM32的工程车辆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CS模式组建,由车载终端、通信链路和远程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为: 1、车载终端设计。硬件采用ARMHGPRS+GPS架构,遵循模块化设计原则,以STM32F103单片机为处理核心、SIM900A模组为无线通讯模块、NEO-6M芯片为GPS定位模块,配合其他数据采集电路,实现了车辆数据采集、车辆GPS数据获取、数据收发、车辆控制、状态自检等功能。 2、远程服务平台设计。远程服务平台是采用VC编写的Windows程序,包含TCP/IP通讯模块、Access 数据库、车辆信息管理模块、车量数据统计、基于GIS技术的电子地图等功能模块。远程服务平台实现了终端数据接收、用户指令发送、车辆定位、行驶轨迹回放、车辆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方便了用户对单台车辆的实时监控或多台车辆的管理。 该系统已经过多次实验室测试,并通过了实车运行验证。实车测试显示,系统稳定性好、功能完善、扩展性好、车辆定位准确、车辆数据测量准确、具备车辆远程控制功能,完全满足了工程车辆监控的要求。该系统提高了企业对工程车辆的监管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

2018-12-24

基于STM32F103芯片的USB接口的研究与实现

USB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总线接口技术,其全称为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使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的连接变得十分方便。到目前为止,USB已经在PC机的多种外设上得到了应用,同时在工业生产、科研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USB成为逐渐取代其它接口标准的数据通信标准,USB接口也有了取代其它老式接口的趋势。现今基于USB,尤其是USB2.0的设备应用非常广泛[1]。 笔者以意法半导体公司采用ARM Cortex-M3 32位RISC内核的STM32F103芯片为硬件平台,结合USB2.0规范协议和STM32F103芯片的USB接口特性,分别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TM32F103的USB设备功能和USB HOST功能。 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USB总线和USB系统结构的概念,剖析了USB2.0规范协议。然后基于STM32F103 USB固件库开发了针对STM32F103 USB接口的PC机下的Windows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验证了STM32F103 USB作为USB从设备的可行性。另外针对STM32F103应用范扩大,STM32F103作为USB主控制端的应用需求也日益增大,本文通过引入USB总线接口芯片CH375扩展了STM32F103的USB HOST功能,并通过设计一个针对STM32F103的USB HOST的U盘解决方案验证了STM32F103作为USB主控制端的可行性。全文全篇围绕ST公司STM32F103芯片的USB接口的研究和扩展作了全面地介绍,为基于STM32F103芯片USB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8-12-24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