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博客皮肤VIP专享

*博客头图:

格式为PNG、JPG,宽度*高度大于1920*100像素,不超过2MB,主视觉建议放在右侧,请参照线上博客头图

请上传大于1920*100像素的图片!

博客底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不超过1MB,可上下左右平铺至整个背景

栏目图:

图片格式为PNG、JPG,图片宽度*高度为300*38像素,不超过0.5MB

主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Hover:

RGB颜色,例如:#AFAFAF

副标题颜色:

RGB颜色,例如:#AFAFAF

自定义博客皮肤

-+
  • 博客(0)
  • 资源 (45)
  • 收藏
  • 关注

空空如也

ILSVRC2012_bbox_val_v3.tgz

ILSVRC2012_bbox_val_v3.tgz,边界框验证集,ImageNet数据集国外对中国用户屏蔽了识别码下载不了。

2018-07-10

大词汇的辨别训练进行语音识别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自动语音识别系统kaldi

2018-06-22

BLSTM语音识别技术和模式识别

The RWTH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Lehrstuhl für Informatik 6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RWTH Aachen University, Germany

2018-06-2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压缩技术(Hardware-oriented Approximation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High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hinders the widespread usage of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especially in mobile devices. Hardware accelerators are arguably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for reducing both execution time and power consump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eps in accelerator development is hardware-oriented model approximatio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istretto, a model approximation framework that analyzes a given CNN with respect to numerical resolution used in representing weights and outputs of convolutional and fully connected layers. Ristretto can condense models by using fixed point arithmetic and representation instead of floating point. Moreover, Ristretto fine-tunes the resulting fixed point network. Given a maximum error tolerance of 1%, Ristretto can successfully condense CaffeNet and SqueezeNet to 8-bit. The code for Ristretto is available. Comments: 8 pages, 4 figures, Accepted as a workshop contribution at ICLR 2016. Updated comparison to other works Subjects: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s.CV)

2018-06-13

NVIDIA DGX STATION pERSONAL AI SUpERCOMpUTER

Groundbreaking AI, at Your Desk Now you can get the computing capacity of 400 CPU's, in a workstation that conveniently fits under your desk, drawing less than 1/20th the power. NVIDIA ® DGX Station ™ delivers incredible deep learning and analytics performance, designed for the office and whisper quiet with only 1/10th the noise of other workstations. Data scientists and AI researchers can instantly boost their productivity with a workstation that includes access to optimized deep learning software and runs popular analytics software.

2018-01-09

NVIDIA TESLA P100 PERFORMANCE GUIDE

Deep Learning and HPC Applications Moder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data centers are key to solving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hallenges. NVIDIA ® Tesla ® accelerated computing platform powers these modern data centers with the industry-leading applications to accelerate HPC and AI workloads. The Tesla P100 GPU is the engine of the modern data center, delivering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with fewer servers resulting in faster insights and dramatically lower costs.

2018-01-09

system commander 9.03 注册版

装好 system commander9.0 以后重启就可以看到双系统的启动选择 菜单了。到此,真正互相独立又能共存的两个系统就算装好了。xp万一哪一天崩了,win7不会受到牵连;反之,win7溃了,xp也不会跟着遭殃,这才是真正互相独立共存双系统

2017-05-08

华为Wcdma原理手册

第1章 WCDMA系统概述 1-1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1 1.1.1 标准组织 1-2 1.1.2 3G演进策略 1-3 1.2 3G的体制种类及区别 1-5 1.2.1 多种体制的由来 1-5 1.2.2 RTT技术提案 1-6 1.2.3 技术融合 1-7 1.2.4 三种主要技术体制比较 1-8 1.3 3G频谱情况 1-10 第2章 WCDMA业务介绍 2-1 2.1 概述 2-1 2.1.1 3G业务分类 2-1 2.1.2 3G业务特征 2-1 2.2 3G典型业务详述 2-2 2.2.1 CAMEL Phase 3智能业务 2-2 2.2.2 位置业务 2-2 2.2.3 多媒体业务 2-4 2.2.4 其他热点业务 2-5 2.3 3G典型业务实现简介 2-6 2.3.1 CAMEL Phase3智能业务 2-6 2.3.2 位置业务 2-7 2.3.3 MMS业务 2-9 第3章 WCDMA系统结构 3-1 3.1 概述 3-1 3.1.1 UMTS系统网络构成 3-1 3.2 UTRAN的基本结构 3-4 3.2.1 系统接口 3-4 3.2.2 UTRAN各接口的基本协议结构 3-5 3.2.3 UTRAN完成的功能 3-7 3.2.4 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3-8 3.2.5 NodeB 3-8 3.3 核心网络基本结构 3-9 3.3.1 R99网络结构及接口 3-9 3.3.2 R4网络结构及接口 3-13 3.3.3 R5网络结构及接口 3-17 第4章 WCDMA关键技术 4-1 4.1 RAKE接收机 4-1 4.2 CDMA射频和中频设计原理 4-4 4.2.1 CDMA射频和中频的总体结构 4-4 4.2.2 CDMA的射频设计性能和考虑 4-4 4.2.3 数字中频技术 4-5 4.3 分集接收原理 4-5 4.4 信道编码 4-7 4.4.1 卷积码 4-8 4.4.2 Turbo码 4-9 4.5 多用户检测技术 4-9 第5章 WCDMA无线接口技术 5-1 5.1 WCDMA无线接口概述 5-1 5.1.1 无线接口的协议结构 5-1 5.1.2 扩频与加扰 5-2 5.2 逻辑信道 5-4 5.3 传输信道 5-5 5.3.1 传输信道分类 5-5 5.3.2 专用传输信道 5-5 5.3.3 公共传输信道 5-6 5.3.4 指示符 5-6 5.3.5 逻辑信道到传输信道的映射 5-6 5.4 物理信道 5-7 5.4.1 物理信道的相关概念 5-7 5.4.2 上行物理信道结构 5-7 5.4.3 下行物理信道结构 5-12 5.4.4 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 5-21 5.4.5 物理信道的扩频与调制 5-21 5.5 物理层过程 5-25 5.5.1 同步过程 5-25 5.5.2 寻呼过程 5-26 5.5.3 随机接入过程 5-27 5.5.4 CPCH接入过程 5-28 5.5.5 下行发射分集 5-29 第6章 基本信令流程 6-1 6.1 概述 6-1 6.1.1 流程的分类 6-1 6.1.2 基本信令流程总体介绍 6-1 6.2 UE的状态与寻呼流程 6-4 6.2.1 UE状态 6-4 6.2.2 寻呼流程 6-6 6.3 空闲模式下的UE 6-8 6.3.1 概述 6-8 6.3.2 PLMN选择和重选 6-9 6.3.3 小区选择和重选 6-9 6.3.4 位置登记 6-11 6.4 无线资源管理流程 6-11 6.4.1 RRC连接建立流程 6-11 6.4.2 信令建立流程 6-13 6.4.3 RAB建立流程 6-14 6.4.4 呼叫释放流程 6-17 6.4.5 切换流程 6-18 6.4.6 SRNS重定位 6-25 6.5 电路域移动性管理 6-27 6.5.1 位置更新 6-27 6.5.2 分离 6-29 6.5.3 身份识别 6-29 6.5.4 用户清除 6-30 6.5.5 鉴权流程 6-31 6.5.6 安全模式控制 6-33 6.5.7 TMSI重分配 6-33 6.5.8 联合位置更新 6-34 6.6 分组域移动性管理流程 6-36 6.6.1 MM功能概述 6-36 6.6.2 移动性管理状态 6-37 6.6.3 SGSN和MSC/VLR之间的联系 6-38 6.6.4 联合的 GPRS / IMSI 附着过程 6-39 6.6.5 分离功能 6-41 6.6.6 安全流程(鉴权加密) 6-43 6.6.7 位置管理功能(路由区更新) 6-44 6.6.8 服务请求 6-47 6.7 呼叫控制 6-49 6.7.1 移动起始呼叫建立 6-49 6.7.2 移动终止呼叫的建立 6-51 6.7.3 RAB流程 6-52 6.7.4 寻呼流程 6-59 6.7.5 呼叫释放过程 6-61 6.8 分组域会话管理流程 6-62 6.8.1 SM基本概念 6-62 6.8.2 PDP Context激活功能 6-65 6.8.3 PDP Context修改功能 6-67 6.8.4 PDP Context去激活功能 6-69 6.8.5 保留过程和RAB重建 6-71 第7章 WCDMA系统无线网络规划 7-1 7.1 概述 7-1 7.2 3G网络规划流程 7-4 7.3 3G无线网络天线 7-5 7.3.1 引言 7-5 7.3.2 3G网络结构 7-6 7.3.3 3G无线网络典型天线 7-7 7.3.4 3G智能天线 7-7 7.4 3G 切换规划 7-10 7.4.1 概述 7-10 7.4.2 测量过程 7-11 7.4.3 同频切换 7-14 7.4.4 WCDMA和GSM系统间的切换 7-16 7.4.5 WCDMA内的频率间切换 7-17 7.4.6 切换规划 7-17 7.5 WCDMA功控规划 7-18 7.5.1 引言 7-18 7.5.2 功控实现原理 7-19 7.5.3 功控参数的规划 7-22 7.6 WCDMA无线网络结构和资源规划 7-23 7.6.1 基本的网络结构 7-23 7.6.2 分层网络结构 7-25 7.6.3 移动性管理 7-26 7.6.4 影响网络结构的因素 7-28 7.6.5 无线资源规划 7-29 7.7 3G网络容量估计 7-30 7.7.1 引言 7-30 7.7.2 下行正交码 7-30 7.7.3 链路预算 7-30 7.7.4 容量和覆盖分析 7-30 7.7.5 软容量 7-30 7.7.6 规划结论 7-31 第8章 WCDMA网管系统 8-1 8.1 概述 8-1 8.2 网管基础知识 8-2 8.2.1 TMN基本知识介绍 8-2 8.2.2 TOM模型的简单介绍 8-3 8.2.3 WCDMA系统网管介绍 8-4 8.3 3G网管主要业务功能介绍 8-9 8.3.1 性能管理 8-10 8.3.2 漫游协议管理 8-10 8.3.3 欺诈管理 8-11 8.3.4 配置管理 8-11 8.3.5 故障管理 8-12 8.3.6 帐务管理 8-12 8.3.7 软件管理 8-12 8.3.8 安全管理 8-13 8.3.9 Qos管理 8-14 8.4 常见网管接口介绍 8-16 8.4.1 常见网管接口参考模型 8-16 8.4.2 常见网管接口 8-17 第9章 WCDMA计费系统 9-1 9.1 WCDMA电路域计费原理 9-1 9.1.1 WCDMA电路域计费体系结构 9-1 9.1.2 MSC/MSC Server产生的计费数据 9-3 9.2 WCDMA分组域计费原理 9-4 9.2.1 WCDMA 分组域计费体系结构 9-4 9.2.2 GSN产生的计费数据 9-5 9.2.3 CGF 9-6 9.2.4 计费中心 9-6 9.2.5 GTP'协议介绍 9-6 第10章 华为WCDMA全网解决方案 10-1 10.1 WCDMA演进概述 10-1 10.1.1 标准进展概述 10-1 10.1.2 网络建设思路 10-3 10.2 全网解决方案 10-7 10.2.1 CS域建设解决方案 10-7 10.2.2 PS域建设解决方案 10-8 10.2.3 网管解决方案 10-10 10.2.4 信令网解决方案 10-13 10.3 组网互通方案 10-16 10.3.1 编号方案 10-17 10.3.2 关口局解决方案 10-17 10.3.3 回声消除器EC设置解决方案 10-20 10.3.4 路由方式 10-22 10.3.5 R4的互通 10-23

2011-07-26

SCDMA无线宽带业务和应用.

全面的应用场景 固定模式 便携模式 全移动模式 移动的“三重播放” 语音 数据 多媒体 广泛的融合业务 信息通信 位置相关的服务 个性化服务 公共安全与应急通信 …

2011-05-28

SCDMA无线宽带接入系 统 概 述

系统概述 关键技术 技术特点及应用场景

2011-05-28

rhapsody42.part6.rar

除了做嵌入式设计,画sequence非常方便比 viso好用,直接安装就可使用,由于上传限制分成11个软件包上传,下来后一起解压

2011-03-18

rhapsody42.part5.rar

除了做嵌入式设计,画sequence非常方便比 viso好用,直接安装就可使用,由于上传限制分成11个软件包上传,下来后一起解压

2011-03-18

rhapsody42.part4.rar

除了做嵌入式设计,画sequence非常方便比 viso好用,直接安装就可使用,由于上传限制分成11个软件包上传,下来后一起解压

2011-03-18

rhapsody42.part3.rar

除了做嵌入式设计,画sequence非常方便比 viso好用,直接安装就可使用,由于上传限制分成11个软件包上传,下来后一起解压

2011-03-08

rhapsody42免费版part2

除了做嵌入式设计,画sequence非常方便比 viso好用,直接安装就可使用,由于上传限制分成11个软件包上传,下来后一起解压

2011-03-08

rhapsody42免费版part1

除了做嵌入式设计,画sequence非常方便比 viso好用,直接安装就可使用,由于上传限制分成11个软件包上传,下来后一起解压

2011-03-08

ranap协议栈功能及流程

掌握RANAP协议的功能 掌握RANAP协议的基本过程 RANAP协议栈结构

2011-03-08

pepsky视频编辑工具

破解版 Pepsky All-In-One可以用来刻录CD / DVD ,刻录音乐CD ,复制音乐,电影的CD / DVD ,转换不同的音乐档案格式,从DVD 提取音频/视频,转换视频文件,分割各种格式的音频,视屏文件

2010-10-25

3gpp 2010年制定的关于核心网向HSPA和LTE迁移的协议

Topics of this presentation3GPP CoreNetwork•EPS Architecture•EPC CoreNetwork•Security•Multi‐modenetworkselectionOptimisedfor IP traffic•Terminal initiatedQoS•NetworkinitiatedQoS•Dual‐StackIPv4/6 connectivity•LocalIP Access (LIPA) SelectiveIP TrafficOffloading(SIPTO) WLAN offloading•MultiplePDN Connectionsto SameAPN (MUPSAP)LTE voicesolution•CS and PS voiceservicecapabilities•CS and PS voiceservicearchitecture•Emergencycallsin LTE•Emergencycallrouting•CS Fallback(CSFB) Single Radio VoiceCallContinuity(SR‐VCC)LTE Deployment•Differentdeploymentscenarios•LTE deploymentscenarios

2010-09-27

3ggpp release8 白皮书

The growing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also known as 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CDMA), has been the topic of an annual white paper by 3G Americas since 2003, when the focus was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Rel-99.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the evolutionary 3GPP roadmap for UMTS to HSPA, from Rel-5 (2004 white paper), to Rel-6 (2005 white paper), to Rel-7 (2006 white paper), and the commercial deployment of 200 UMTS/WCDMA networks worldwide serving more than 158 million customers as of as of December 6, 2007, the tradition continues with considerable information to update on Rel-7 and a new focus on Rel-8 in this current white paper, UMTS Evolution from Release 7 to Release 8 – HSPA and SAE/LTE. Some sections of this paper were updated in December 2007.

2010-09-26

3gpp组织研究文档:HSPA LTE宽带演进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EDGE, HSPA enhancements, 3GPP LTE, the capabilities of these technologies, and their position relative to other primary competing technologies. The following are some of the important observations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INTRODUCTION ...................................................................................................... 3 BROADBAND DEVELOPMENTS ................................................................................ 5 WIRELESS DATA MARKET ....................................................................................... 8 Trends ................................................................................................................ 9 EDGE/HSPA/HSPA+ Deployment ........................................................................... 13 Statistics ........................................................................................................... 13 WIRELESS TECHNOLOGY EVOLUTION AND MIGRATION ....................................... 15 Technical Approaches (TDMA, CDMA, OFDMA) ........................................................ 15 3GPP Evolutionary Approach ................................................................................ 17 Spectrum .......................................................................................................... 20 Core-Network Evolution ....................................................................................... 22 Service Evolution ................................................................................................ 23 Broadband-Wireless Deployment Considerations ..................................................... 24 Feature and Network Roadmap ............................................................................. 25 COMPETING TECHNOLOGIES ................................................................................ 29 CDMA2000 ........................................................................................................ 29 WiMAX .............................................................................................................. 32 IEEE 802.20 ....................................................................................................... 35 Wi-Fi and Municipal Wi-Fi Systems ........................................................................ 35 COMPARISON OF WIRELESS TECHNOLOGIES ....................................................... 36 Data Throughput ................................................................................................ 36 HSDPA Throughput in Representative Scenarios ...................................................... 40 Release 99 and HSUPA Uplink Performance ............................................................ 41 LTE Throughput .................................................................................................. 42 Latency ............................................................................................................. 43 Spectral Efficiency .............................................................................................. 44 Cost, Volume and Market Comparison ................................................................... 52 Competitive Summary ......................................................................................... 54 CONCLUSION ........................................................................................................ 56 APPENDIX: TECHNOLOGY DETAILS ...................................................................... 58 EDGE ................................................................................................................ 58 Evolved EDGE .................................................................................................... 62 UMTS/HSPA Technology ...................................................................................... 70 UMTS Release 99 Data Capabilities ........................................................................ 72 HSDPA .............................................................................................................. 73 HSUPA .............................................................................................................. 76 Evolution of HSPA (HSPA+) .................................................................................. 78 HSPA Voice Support ............................................................................................ 84 3GPP LTE .......................................................................................................... 86 4G, IMT-Advanced and LTE Advanced .................................................................... 89 UMTS TDD ......................................................................................................... 90 TD-SCDMA ........................................................................................................ 91 IMS .................................................................................................................. 91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s ................................................................................ 93 EPC/SAE............................................................................................................ 94 ACRONYMS ........................................................................................................... 96 ADDITIONAL INFORMATION .............................................................................. 100 REFERENCES ...................................................................................................... 100

2010-09-26

安捷伦hsupa解决方案

Layer 1 Overview UE and Network HSUPA Additions: Layer 2 and 3 Overview HSUPA Throughput HSUPA Test Environment Agilent Solutions for HSUPA

2010-09-26

wcdma/hspa信令测试

Channels –Logical Channels –Transport Channels –Physical Channels

2010-09-26

TD-SCDMA HSPA 演进技术与标准化进展

HSPA 演进(即HSPA evolution)简称为HSPA+,其研究目标是: 1) 对现有HSPA 技术的进一步增强,使演进的系统能够提供与LTE 5M 带宽 下相当的频谱效率,即下行5bit/s/Hz,上行2.5bit/s/Hz; 2) 相对于现有HSPA 技术能够进一步缩短用户面和控制面时延; 3) 同时考虑后向兼容性,传统终端(包括R99 及后续支持HSPA 特性的终 端)能够与支持演进HSPA 特性的终端共享HSPA+系统载波资源,且不降低终端 的性能。

2010-09-25

TD-SCDMA无线网络参数含义与配置详解

本手册主要依据3GPP相关协议,对TD-SCDMA网络中涉及的小区选择/重选、UE状态迁移、无线基本通信过程、呼叫建立及释放、寻呼、无线链路同步状态、同步控制算法、无线资源管理、HSDPA等相关参数进行了详细探讨。包含了基本工作原理、参数的含义、参数设置、影响分析等。 目 录 1 引言 5 2 小区选择/重选 6 2.1 PLMN选择 6 2.2 小区选择 6 2.2.1 小区选择原理 6 2.2.2 重要参数 6 2.2.3 参数说明 6 2.3 小区重选 8 2.3.1 小区重选原理 8 2.3.2 重要参数 8 2.3.3 参数说明 8 3 UE状态迁移(RRC状态转移) 13 3.1 UE状态迁移流程 13 3.2 重要参数 13 3.3 参数说明 15 3.3.1 T302 15 3.3.2 T305 15 3.3.3 T307 16 3.3.4 T314 16 3.3.5 T315 17 3.3.6 T316 18 3.3.7 T317 19 4 无线基本通信过程 19 4.1 呼叫建立及释放 19 4.1.1 基本过程 19 4.1.2 重要参数 19 4.1.3 参数说明 20 4.2 寻呼 24 4.2.1 寻呼原理 24 4.2.2 重要参数 24 4.2.3 参数说明 24 4.3 无线链路同步状态 29 4.3.1 无线链路同步原理 29 4.3.2 重要参数 29 4.3.3 参数说明 30 5 同步控制算法 35 5.1 同步控制流程 35 5.2 重要参数 35 5.3 参数说明 35 5.3.1 上行同步调整步长 35 5.3.2 上行同步调整频率 36 6 无线资源管理 37 6.1 切换控制 37 6.1.1 切换流程 37 6.1.2 重要参数 39 6.1.3 参数说明 42 6.2 功率控制 52 6.2.1 功率控制流程 52 6.2.2 重要参数 53 6.2.3 参数说明 54 7 HSDPA 69 7.1 HSDPA原理介绍 69 7.2 重要参数 70 7.3 参数说明 71 7.3.1 HS-SCCH最大功率 71 7.3.2 最大重传时间 71 7.3.3 UE发送ACK 和NACK 功率差值 72 7.3.4 HS-SCCH BLER目标值 72 7.3.5 HS-SICH期望接收功率 73 7.3.6 HS-SICH TPC 步长 73

2010-09-25

sctp协议(中文版)-功能 原语 协议消息结构 信令流程

SCTP....................................................................................................................................4-1 4.1 ..............................................................................................................................................................4-2 4.2 SCTP............................................................................................................................................4-2 4.3 SCTP....................................................................................................................................................4-5 4.3.1 .............................................................................................................................4-6 4.3.2 .............................................................................................................................4-6 4.3.3 .....................................................................................................................................4-7 4.3.4 .................................................................................................................................4-7 4.3.5 ........................................................................................................................................4-7 4.3.6 .....................................................................................................................................4-7 4.3.7 ............................................................................................................................................4-7 4.4 SCTP....................................................................................................................................................4-8 4.4.1 SCTP SCTP................................................................................................4-8 4.4.2 SCTPSCTP..............................................................................................4-10 4.5 SCTP..........................................................................................................................................4-12 4.5.1 ..........................................................................................................................................4-12 4.5.2 SCTP.........................................................................................................................4-16 4.5.3 SCTP.....................................................................................................4-31 4.6 SCTP..................................................................................................................................4-34 4.6.1 ...................................................................................................................4-34 4.6.2 ...................................................................................................................................4-37 4-1 SCTP...........................................................................................................................................4-3 4-2 .............................................................................................................4-4 4-3 SCTP...................................................................................................................................4-6 4-4 SCTP.....................................................................................................................................4-12 4-5 /.........................................................................................................................4-15 4-6 DATA................................................................................................................................4-17 4-7 INIT..................................................................................................................................4-19 4-8 INIT ACK.........................................................................................................................4-21 4-9 SACK................................................................................................................................4-23 4-10 HEARTBEAT..................................................................................................................4-24 4-11 HEARTBEAT..............................................................................................................4-25 4-12 HEARTBEAT ACK........................................................................................................4-25 4-13 ABORT...........................................................................................................................4-26 4-14 SHUTDOWN..................................................................................................................4-27 4-15 SHUTDOWN ACK.........................................................................................................4-27 4-16 ERROR...........................................................................................................................4-28 4-17 .........................................................................................................................4-28 4-18 COOKIE EHCO..........................................................................................................4-30 4-19 COOKIE ACK................................................................................................................4-31 4-20 SHUTDOWN COMPLETE........................................................................................4-31 4-21 .................................................................................................................4-35 4-22 .................................................................................................................4-38 SCTP.......................................................................................................................................4-8 4-2 SCTP.....................................................................................................................................4-10 4-3 SCTP.........................................................................................................................4-13 4-4 2bit.......................................................................4-14 4-5 2bit...........................................................4-16 4-6 BE.............................................................................................................................4-17 4-7 ...................................................................................................4-28 4-8 SCTP.......................................................................................................4-32 4-9 SCTP...............................................................................................4-32 4-10 .........................................................................................................4-33

2010-09-08

GPRS会话管理信令流程

Session Manage是指GPRS MS连接到外部数据网络的处理过程, 主要功能是向用户提供PDP上下文的控制和处理。 GPRS MS连接到网络需要两个阶段: (1)GPRS的附着(功能和IMSI附着相似): MS的鉴权 编码密钥的生成 TLLI的分配(通过新的P-TMSI获得) 向HLR请求用户档案 (2) PDP激活(连接到IP网络): MS处于待命状态,可以激活PDP上下文 MS位置已被跟踪(精确到路由区) MS和SGSN之间的通讯受到保护 计费信息 HLR知道MS的位置精确到SGSN GPRS点到点数据业务中无线接口的SM,主要包括需要识别的PDP上下文的激活、解除和修改,以及匿名接入时PDP上下文的激活和解除。

2010-08-30

see mips run 2nd edition

本书涵盖了有关MIPS处理器的发展历史、运行原理和编程等诸多内容。首先介绍了MIPS的发展历史;然后分别对MIPS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协处理器、Cache、中断、内存管理、浮点运算、MIPS指令集、汇编语言编程、C语言编程、代码的可移植性等细节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最后列举了一些MIPS代码的例子。 本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是MIPS体系结构领域中全面性和易读性结合的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学习MIPS体系结构的初学者;同时对于MIPS程序员和高级用户也极有参考价值。 本书既可用作计算机类、微电子类本科生及研究生教科书和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MIPS软件开发、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和开发人员的参考资料。

2010-04-27

see mips run 2nd 英文版

本书涵盖了有关MIPS处理器的发展历史、运行原理和编程等诸多内容。首先介绍了MIPS的发展历史;然后分别对MIPS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协处理器、Cache、中断、内存管理、浮点运算、MIPS指令集、汇编语言编程、C语言编程、代码的可移植性等细节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最后列举了一些MIPS代码的例子。 本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是MIPS体系结构领域中全面性和易读性结合的很好的一本书,适合学习MIPS体系结构的初学者;同时对于MIPS程序员和高级用户也极有参考价值。

2010-04-27

绿色windows tftp server/ client

绿色 无需安装 server client 都可以运行在 windows上

2010-03-30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技术详解-基于ARM

第1章 概述 1\r\n1.1 嵌入式系统 1\r\n1.2 嵌入式操作系统 2\r\n1.3 嵌入式Linux历史 4\r\n1.4 嵌入式 Linux开发环境 5\r\n1.5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要点 7\r\n\r\n第2章 ARM处理器 8\r\n2.1 ARM处理器简介  8\r\n2.1.1 ARM公司简介 9\r\n2.1.2 ARM处理器体系结构 10\r\n2.1.3 Linux与ARM处理器  12\r\n2.2 ARM指令集 13\r\n2.2.1 ARM微处理器的指令集概述 13\r\n2.2.2 ARM指令寻址方式  15\r\n2.2.3 Thumb指令概述 17\r\n2.3 典型ARM处理器简介 17\r\n2.3.1 Atmel AT91RM9200 17\r\n2.3.2 Samsung S3C2410 18\r\n2.3.3 TI OMAP1510/1610系列 19\r\n2.3.4 Freescale i.Max21 22\r\n2.3.5 Intel Xscale PXA系列 23\r\n2.4 三星S3C2410开发板 24\r\n2.4.1 三星S3C2410开发板介绍 24\r\n2.4.2 众多的开发板供应商 26\r\n\r\n第3章 Linux编程环境 28\r\n3.1 Linux常用工具 28\r\n3.1.1 Shell简介  28\r\n3.1.2 常用Shell命令 30\r\n3.1.3 编写Shell脚本 38\r\n3.1.4 正则表达式 42\r \n3.1.5 程序编辑器 44\r\n3.2 Makefile 48\r\n3.2.1 GNU make 48\r\n3.2.2 Makefile规则语法 49\r\n3.2.3 Makefile文件中变量的使用 51\r\n3.3 二进制代码工具的使用 52\r\n3.3.1 GNU Binutils工具介绍 52\r\n3.3.2 Binutils工具软件使用 54\r\n3.4 编译器GCC的使用 54\r\n3.4.1  GCC编译器介绍 54\r\n3.4.2 GCC编译选项解析 56\r\n3.5 调试器GDB的使用技巧 60\r\n3.5.1 GDB调试器介绍 60\r\n3.5.2 GDB调试命令 61\r\n3.6 Linux编程库 66\r\n3.6.1 Linux编程库介绍  66\r\n3.6.2 Linux系统调用 67\r\n3.6.3 Linux线程库 70\r\n\r\n第4章 交叉开发环境 73\r \n4.1 交叉开发环境介绍 73\r\n4.1.1 交叉开发概念模型 73\r\n4.1.2 目标板与主机之间的连接 75\r\n4.1.3 文件传输 76\r\n4.1.4 网络文件系统 77\r\n4.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 78\r\n4.2.1 获取交叉开发工具链  78\r\n4.2.2 主机安装工具链 79\r\n4.3 主机开发环境配置 80\r\n4.3.1 主机环境配置 80\r\n4.3.2 串口控制台工具 81\r\n4.3.3 DHCP服务 84\r\n4.3.4 TFTP服务 85\r\n4.3.5 NFS服务 86\r\n4.4 启动目标板 88\r\n4.4.1 系统引导过程 88\r\n4.4.2 内核解压启动 89\r\n4.4.3 挂接根文件系统 90\r \n4.5 应用程序的远程交叉调试 91\r\n4.5.1 交叉调试的模型 91\r\n4.5.2 交叉调试程序实例 92\r\n\r\n第5章 交叉开发工具链 94\r\n5.1 工具链软件 94\r\n5.1.1 相关软件工程 94\r\n5.1.2 软件版本的匹配  95\r\n5.1.3 工具链制作流程 97\r\n5.2 制作交叉编译器 98\r\n5.2.1 准备编译环境 98\r\n5.2.2 编译 binutils 99\r\n5.2.3 编译GCC的辅助编译器 100\r\n5.2.4 编译生成glibc库 101\r\n5.2.5 编译生成完整的GCC编译器 105\r\n5.3 制作交叉调试器 106\r\n5.3.1 编译交叉调试器 106\r\n5.3.2 编译 gdbserver 106\r\n\r\n第6章 Bootloader 108\r\n6.1 Bootloader 108\r\n6.1.1  Bootloader介绍 108\r\n6.1.2 Bootloader的启动 109\r\n6.1.3 Bootloader的种类  111\r\n6.2 U-Boot编程 113\r\n6.2.1 U-Boot工程简介 113\r\n6.2.2 U-Boot源码结构  113\r\n6.2.3 U-Boot的编译 114\r\n6.2.4 U-Boot的移植 117\r\n6.2.5 添加U-Boot命令  118\r\n6.3 U-Boot的调试 121\r\n6.3.1 硬件调试器 121\r\n6.3.2 软件跟踪 121\r\n6.3.3  U-Boot启动过程 123\r\n6.3.4 U-Boot与内核的关系 128\r\n6.4 使用U-Boot 133\r\n6.4.1 烧写 U-Boot到Flash 134\r\n6.4.2 U-Boot的常用命令 134\r\n6.4.3 U-Boot的环境变量 141\r\n\r \n第7章 配置编译内核 143\r\n7.1 Linux内核特点 143\r\n7.1.1 Linux内核版本介绍 143\r\n7.1.2  Linux内核特点 143\r\n7.1.3 Linux 2.6内核新特性 144\r\n7.2 配置编译内核源码 147\r\n7.2.1 内核源码结构 148\r\n7.2.2 内核配置系统  150\r\n7.2.3 Kbuild Makefile 157\r\n7.2.4 内核编译 169\r\n7.2.5 内核编译结果 179\r\n7.3 内核配置选项  180\r\n7.3.1 使用配置菜单 180\r\n7.3.2 基本配置选项 181\r\n7.3.3 驱动程序配置选项 183\r\n\r \n第8章 内核移植浅析 185\r\n8.1 移植内核源码 185\r\n8.1.1 移植前的准备工作 185\r\n8.1.2 开发板内核移植 186\r\n8.1.3 移植后的工作 194\r\n8.2 Linux内核启动过程分析 194\r\n8.2.1 内核启动流程源代码分析  194\r\n8.2.2 内核自引导程序 195\r\n8.2.3 内核vmlinux入口 199\r\n8.2.4 Linux系统初始化  201\r\n8.2.5 挂接根文件系统 206\r\n8.2.6 初始化设备驱动 208\r\n8.2.7 启动用户空间init进程  209\r\n\r\n第9章 内核调试技术 212\r\n9.1 内核调试方法 212\r\n9.1.1 内核调试概述 212\r\n9.1.2  学会分析内核源程序 213\r\n9.1.3 调试方法介绍 213\r\n9.2 内核打印函数 216\r\n9.2.1 内核映像解压前的串口输出函数 216\r\n9.2.2 内核错误报告子程序 218\r\n9.2.3 内核打印函数 220\r\n9.3 获取内核信息  227\r\n9.3.1 系统请求键 227\r\n9.3.2 通过/proc接口 228\r\n9.3.3 通过/sys接口  229\r\n9.3.4 通过ioctl方法 232\r\n9.4 处理出错信息 233\r\n9.4.1 oops信息 233\r \n9.4.2 panic 234\r\n9.5 内核源码调试 236\r\n9.5.1 KGDB调试内核源代码 236\r\n9.5.2  BDI2000调试内核源代码 237\r\n\r\n第10章 制作Linux根文件系统 242\r\n10.1 根文件系统目录结构  242\r\n10.1.1 FHS目录结构 243\r\n10.1.2 文件存放规则 246\r\n10.2 添加系统文件  247\r\n10.2.1 添加共享链接库 247\r\n10.2.2 添加内核模块 249\r\n10.2.3 添加设备文件  251\r\n10.3 init系统初始化过程 253\r\n10.3.1 inittab文件 253\r\n10.3.2 System V init启动过程 256\r\n10.3.3 Busybox init启动过程分析 258\r\n10.4 定制文件系统 260\r\n10.4.1 定制应用程序 260\r\n10.4.2 配置应用程序自动启动 260\r\n\r\n第11章 充分利用开源软件 262\r\n11.1 开放源代码工程介绍 262\r\n11.1.1 Linux系统和开源软件 263\r\n11.1.2 开源软件的特点 264\r\n11.2 Busybox使用 265\r\n11.2.1 Busybox工程介绍 265\r\n11.2.2 配置编译Busybox 265\r\n11.3 X11图形系统 270\r\n11.3.1 X Windows介绍 270\r\n11.3.2 Tiny-X介绍 270\r\n11.3.3 GTK图形库 271\r\n11.4 Qt图形库  277\r\n11.4.1 Qt介绍 277\r\n11.4.2 Qt/Embedded介绍 278\r\n11.4.3 Qt/Embedded 架构 280\r\n11.4.4 Qt/Embedded软件包与安装 281\r\n11.5 MiniGUI图形系统 283\r\n11.5.1  MiniGUI图形系统概述 283\r\n11.5.2 MiniGUI移植 285\r\n11.6 MicroWindows图形系统  290\r\n11.7 Linux下的网络应用 292\r\n11.7.1 嵌入式设备的网络化 292\r\n11.7.2 TCP/IP协议概述 292\r\n11.7.3 Linux下的Socket编程 294\r\n11.8 嵌入式Linux的串行通信 304\r\n11.8.1  Linux下的串口操作 304\r\n11.8.2 Linux串口编程实例 309\r\n\r\n第12章 系统集成测试 314\r\n12.1  系统集成测试 314\r\n12.1.1 系统集成测试概述 314\r\n12.1.2 系统集成测试要求 315\r\n12.2 系统跟踪工具 315\r\n12.2.1 为什么需要跟踪工具 315\r\n12.2.2 Strace 316\r\n12.2.3 Ltrace  316\r\n12.2.4 LTT 317\r\n12.3 系统性能测量工具 321\r\n12.3.1 代码效率测量 321\r \n12.3.2 LTP 324\r\n12.3.3 LMbench 325\r\n12.4 测量内存泄漏 326\r\n12.4.1  mtrace 326\r\n12.4.2 dmalloc 327\r\n12.4.3 memwatch 328\r\n12.4.4 YAMD  330\r\n\r\n第13章 部署Linux系统 333\r\n13.1 部署Linux系统概述 333\r\n13.1.1 部署Linux系统的基本流程 333\r\n13.1.2 部署Linux系统的关键问题 334\r\n13.2 文件系统类型 335\r\n13.2.1  EXT2/EXT3 335\r\n13.2.2 JFS 337\r\n13.2.3 cramfs 339\r\n13.2.4  JFFS/JFFS2 340\r\n13.2.5 YAFFS 341\r\n13.3 存储设备 343\r\n13.3.1 MTD类型设备  343\r\n13.3.2 磁盘类型设备 344\r\n13.4 部署Linux系统 346\r\n13.4.1 安装MTD工具  346\r\n13.4.2 使用磁盘文件系统 347\r\n13.4.3 使用RAMDISK设备 348\r\n13.4.4 使用MTD设备和 JFFS2文件系统 349\r\n13.4.5 系统启动和升级 351\r\n\r\n第14章 系统设计开发实例 352\r\n14.1 需求分析 352\r\n14.2 系统硬件设计 354\r\n14.3 系统软件设计 364\r\n14.4 系统集成与部署 366

2010-03-24

路测数据导入GoogleEarth方法

1. 安装MapInfo插件(我是用的是MapInfo 9.5) 2. 把要需要导入的路测数据到处为MapInfo格式(Pilot Pioneer导出方法 3. 导出为Google Earth支持的KML格式。

2010-03-24

UNIX和shell程序设计权威教程.pdf

UNIX和shell程序设计权威教程.pdf

2009-06-19

北航软件学院复试要求

2008年普通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复试条件,资格审查,复试方式,复试内容及评价体系

2009-04-08

北航软件工程硕士2008年试题与答案

数据结构与c语言试题与答案原稿,是北航软件学院的一手资料非常难得,贡大家分享!

2009-04-08

UNIX和软件测试(原书中文第二版)

【内容简介】 ◆使用了独立于具体编程语言的伪代码 ◆将UML集成到面向对象测试中 ◆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研究 ◆专门讲述了GUI测试方面的内容 本书是经典的软件测试教材,是ACM&IEEE编制“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并已被国际众多大学选作教材。书中全面地介绍了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和方法。通过问题、图表和案例研究,对软件测试数学问题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例子中以更加通用的伪代码取代了过时的Pascal代码,从而使内容独立于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本书还介绍了面向对象测试的内容,并完善了GUI测试内容。 本书是ACM与IEEE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主要引用文献,并是国际众多大学的教材。 本书适合作为相关专业高校教材,也可用于读者自学。

2008-04-12

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网络设计与管理篇.part5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2008-04-12

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网络设计与管理篇.part7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2008-04-12

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网络设计与管理篇.part6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2008-04-12

网络工程师考试考点分析与真题详解.网络设计与管理篇.part4

定价:54.00 元<br>徐锋/ 施游/ 窦亚玲 等 <br>电子工业出版社 <br>ISBN:ISBN 7-121-00765-7<br>开本:787*1092 1/16 <br>字数:486.4千字<br>印张:19 <br>印数:8000<br>页数:289 <br>版别版次:2005年2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br><br>目录:<br>第1章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 1<br>1.1 应用需求分析 1<br>1.1.1 应用需求调研 1<br>1.1.2 网络应用的分析 3<br>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 4<br>1.2.1 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 4<br>1.2.2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 5<br>1.3 需求分析 8<br>1.3.1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8<br>1.3.2 初步需求获取技术 9<br>1.3.3 收集需求的方法及产生需求歧义性的主要原因 9<br>1.3.4 需求分析的主要技术指标 10<br>1.3.5 需求规格说明与评审 13<br>1.4 例题分析 14<br>第2章 网络系统的设计 19<br>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 19<br>2.1.1 网络产品 19<br>2.1.2 网络技术 25<br>2.2 网络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6<br>2.2.1 网络设计目标 26<br>2.2.2 网络设计原则 27<br>2.2.3 网络设计标准 28<br>2.3 网络系统的设计 29<br>2.3.1 确定协议 29<br>2.3.2 确定拓扑结构 30<br>2.3.3 确定连接 33<br>2.3.4 确定节点 34<br>2.3.5 确定网络的性能 34<br>2.3.6 确定可靠性措施 35<br>2.3.7 确定安全性措施 36<br>2.3.8 网络设备的选择 37<br>2.4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 37<br>2.4.1 计划的制定 37<br>2.4.2 计划的实施 39<br>2.5 设计评审 40<br>2.5.1 评审内容 40<br>2.5.2 评审的形式 41<br>2.5.3 评审的过程 41<br>2.6 例题分析 41<br>第3章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 49<br>3.1 物理层测试设备 49<br>3.1.1 电缆测试仪 49<br>3.1.2 网线测试工具 50<br>3.2 光纤测试技术 51<br>3.2.1 测试仪器 52<br>3.2.2 光纤布线系统测试 53<br>3.2.3 光纤连接与链路损耗估算 54<br>3.2.4 光纤测试仪 57<br>3.3 网络监视器和分析仪 58<br>3.3.1 概述 58<br>3.3.2 微软的网络监视器 59<br>3.3.3 Novell的网络分析仪 60<br>3.3.4 网络分析软件 60<br>3.4 过程监督 61<br>3.5 测试标准 62<br>3.5.1 我国的网络设备测试标准 62<br>3.5.2 测试标准现状 62<br>3.5.3 测试标准与RFC关系 63<br>3.6 连接测试 63<br>3.6.1 概述 63<br>3.6.2 电缆的2种测试 64<br>3.6.3 物理连接测试 65<br>3.6.4 逻辑连接验证测试 66<br>3.7 性能测试 67<br>3.7.1 性能指标 67<br>3.7.2 测试工具 68<br>第4章 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71<br>4.1 概述 71<br>4.2 用户措施 72<br>4.3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 72<br>4.4 备份与数据恢复 75<br>4.4.1 网络备份系统 75<br>4.4.2 网络备份存储管理系统 77<br>4.4.3 备份策略 77<br>4.4.4 灾难恢复措施 78<br>4.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 79<br>4.6 例题分析 80<br>第5章 网络系统的管理 89<br>5.1 网络管理概述 89<br>5.1.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元素 89<br>5.1.2 网络管理的功能 89<br>5.2 网络管理协议 90<br>5.2.1 SNMP 90<br>5.2.2 MIB 91<br>5.2.3 RMON 93<br>5.3 网络性能管理 94<br>5.3.1 网络性能分析 94<br>5.3.2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LAN控制器) 95<br>5.4 网络故障管理 99<br>5.4.1 常见的网络故障 99<br>5.4.2 网络故障的判断和恢复 100<br>5.4.3 常见网络故障诊断工具 101<br>5.5 网络安全管理 105<br>5.5.1 常见的危害安全分析 105<br>5.5.2 构建安全的防护 106<br>5.5.3 安全机制 107<br>5.5.4 网络防病毒措施 111<br>5.5.5 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 112<br>5.6 例题分析 115<br>第6章 网络系统的评价 117<br>6.1 系统评价 117<br>6.1.1 系统能力的限制 117<br>6.1.2 潜在的问题分析 119<br>6.1.3 系统评价的要点 120<br>6.2 改进系统的建议 123<br>6.2.1 系统生命周期 123<br>6.2.2 系统经济效益 125<br>6.2.3 系统的可扩充性 127<br>6.2.4 建议改进系统的要点 127<br>第7章 网络系统实现技术 129<br>7.1 商用网络协议 129<br>7.1.1 SNA/APPN 129<br>7.1.2 IPX/SPX 132<br>7.1.3 AppleTalk 135<br>7.2 商务协议 137<br>7.2.1 扩展标记语言 137<br>7.2.2 CORBA 141<br>7.2.3 COM/DCOM 147<br>7.2.4 EJB 150<br>7.3 Web服务 154<br>7.3.1 Web 服务相关技术 154<br>7.3.2 Web服务的特点 156<br>7.4 可靠性设计 156<br>7.4.1 硬件高可靠性技术 157<br>7.4.2 软件高可靠性技术 161<br>7.4.3 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 162<br>7.4.4 容错技术 165<br>7.5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7<br>7.5.1 远程访问服务器 168<br>7.5.2 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 169<br>7.6 多协议共存 170<br>7.6.1 多协议体系结构 171<br>7.6.2 MPLS的功能 172<br>7.6.3 MPLS的核心技术和组件 172<br>7.7 地址服务 173<br>7.7.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173<br>7.7.2 IP协议 176<br>7.7.3 IPv6技术 177<br>7.8 DNS系统 180<br>7.8.1 域名系统 180<br>7.8.2 DNS解析原理 180<br>7.8.3 完全合格的域名 181<br>7.9 电子邮件 181<br>7.9.1 SMTP协议 181<br>7.9.2 POP3邮局协议 182<br>7.9.3 多用途因特网邮件扩展协议 185<br>7.9.4 因特网消息访问协议 186<br>7.9.5 LDAP协议 186<br>7.9.6 邮件列表 188<br>7.9.7 WebMail 189<br>7.10 电子新闻 190<br>7.10.1 新闻组概念 190<br>7.10.2 新闻组和层次 191<br>7.10.3 网络新闻传输协议 191<br>7.11 WWW服务 192<br>7.11.1 WWW 192<br>7.11.2 超文本传输协议 192<br>7.12 负载均衡 193<br>7.12.1 负载均衡概念 193<br>7.12.2 传输链路聚合 194<br>7.12.3 带均衡策略的服务器集群 194<br>7.12.4 高层交换 194<br>7.12.5 Web内容智能交换技术 194<br>7.13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1 电子身份认证 196<br>7.13.2 数字证书 197<br>7.13.3 数字签名 197<br>7.13.4 公钥体系基础框架 197<br>7.13.5 认证授权 198<br>7.13.6 电子身份证 198<br>7.14 服务机制 199<br>7.14.1 服务供应商 199<br>7.14.2 供应商漫游服务 200<br>7.14.3 拨号IP连接 201<br>7.14.4 CATV连接 202<br>7.14.5 IP电话 205<br>7.15 因特网广播 208<br>7.15.1 因特网广播的概念 208<br>7.15.2 IP组播技术 208<br>7.15.3 Internet组播主乾网络 209<br>7.15.4 IP组播路由及其协议 209<br>7.15.5 IP组播路由中的隧道传输机制 211<br>7.15.6 组播的高层协议 211<br>7.15.7 可靠组播协议 212<br>7.16 移动通信 212<br>7.16.1 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介绍 212<br>7.16.2 900/1800MHz GSM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2<br>7.16.3 800MHz CDMA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4 第三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 213<br>7.16.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功能分类 213<br>7.16.6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按频段分类 214<br>7.16.7 第四代通信技术 215<br>7.17 EZweb 215<br>7.17.1 EZweb概念 215<br>7.17.2 EZweb业务 215<br>7.17.3 其他无线技术简介 216<br>7.18 电子数据交换 216<br>7.18.1 电子数据交换概念 216<br>7.18.2 EDI系统要素 217<br>7.18.3 EDI标准 217<br>7.18.4 基于Internet的EDI 218<br>7.18.5 Web-EDI 218<br>7.19 电子商务 219<br>7.19.1 电子商务概念 219<br>7.19.2 B2B 221<br>7.19.3 B2C 223<br>7.20 电子政务 225<br>7.20.1 电子政务的概念 225<br>7.20.2 电子政务发展阶段 225<br>7.20.3 电子政务的主要功能 226<br>7.21 主机服务提供者 227<br>7.22 ASP 228<br>7.22.1 ASP的概念 228<br>7.22.2 ASP模式的优点 229<br>7.22.3 ASP的应用步骤 229<br>7.22.4 ASP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230<br>7.23 数据中心 230<br>7.23.1 数据中心的概念 230<br>7.23.2 国内外IDC的类型 230<br>7.23.3 第三代数据中心 231<br>7.24 例题分析 232<br>第8章 网络新技术 239<br>8.1 光纤接入 240<br>8.1.1 FTTH接入 240<br>8.1.2 无源光网 241<br>8.2 无线接入 249<br>8.2.1 移动电话系统 249<br>8.2.2 无线局域网接入 255<br>8.2.3 微波接入 258<br>8.2.4 卫星接入 266<br>8.2.5 蓝牙接入 266<br>8.3 主乾网络 267<br>8.3.1 IPoverATM 267<br>8.3.2 IPoverSONET/SDH 269<br>8.3.3 IPoverWDM 272<br>8.4 通信服务 273<br>8.4.1 全天候IP连接服务 273<br>8.4.2 本地IP网 275<br>8.4.3 IPv6 275<br>8.5 网络管理 279<br>8.5.1 基于TMN的网络管理 279<br>8.5.2 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 280<br>8.6 网格计算 282<br>8.6.1 网格计算的概念 283<br>8.6.2 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 284<br>附录 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2004年新版) 287<br>参考文献 291

2008-04-12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

提示
确定要删除当前文章?
取消 删除